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最新消息/研究新訊

教育制度與政策研究中心|陳昀萱 副研究員

 

壹、前言

  隨著本世紀以來全球化發展,人員、物品、資金、與服務的跨國流動加劇、不同國家社會的各層面日常生活連結更為緊密(Castell,1995),促使教育政策研究者開始關注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與策略,英國文化協會研究更指出(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18):改變全球高等教育的十大趨勢之一,是為了經濟貿易成長所運用的國際化策略。就在各國積極推動各種教育國際化策略(如:鼓勵各種教育人員學生交流、簽訂學校與機構交流合作協定),也有研究者開始反思其中潛藏的挑戰,建議不同的教育策略以促使地方發展,本文試圖整理歐洲與日本對此議題的反思,並以日本結合教育與地方特色發展所提出的回應策略。

貳、全球化與教育國際化的挑戰

  全球化對於地方發展所造成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全球資本主義力量所造成的同質化與標準化的過程,不僅吸走了地方社區的人口使其流向都會區、經濟活動與生活型態趨向一致、更淡化地區獨有的社會與經濟型態、模糊了地方獨有文化特色。為了解決全球化對於地方所形成的挑戰,學者洪如玉(2010)曾指出「地方本位教育」所蘊含的解放潛能,讓學生有能力抗拒全球化市場化與同質化的趨勢,進而具備「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能力,在所處的地方社區中解決各種問題。

  而推動教育國際化的任務之一,也是為了瞭解全球化脈絡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培養學生對於全球化的認識、了解跨文化的意涵,進而具備系統性批判思考能力。Hans de Wit 與 Jane Knight將教育國際化定義為:整合國際或跨文化資訊融入教學、研究與機構服務的過程。藉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將國外的經驗與文化融入國內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多元性競爭力。教育國際化活動包括:學術和課外活動、學者、學生和教職員交換、跨境研修……等(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7)。De Wit也指出:教育國際化最主要的迷思是把國際化當作目標,重視經濟效果與聲望,在政策方面呈現的就是追求國際排名做為績效指標、吸引國際師資、強調英語授課、簽署國際合作瞭解備忘錄、或關注於培養全球移動力的學生。然而,全球移動力事實上是個精英與排他的概念,畢竟全球只有不到2%的學生可以跨境學習。國際化最關鍵的功能,是要加強研究及教學品質、並對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他也認為要持續關注的議題包括:國際化是否只要全球而忽略在地(local);國際化是否影響文化認同、以西方價值為模型的國際化將導致何種後果;以及當前國際化主要趨勢不符合聯合國所訂的永續發展目標,未來該如何推動。他認為,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歐洲早在本世紀初就開始的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有其重要性。

  歐洲國際教育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將「在地國際化」定義為(2019):有意識地將國際教育與跨文化課程融入國內學生所學習的各種正式與非正式課程,而非只是讓有機會出國留學的學生才能得到此類課程的益處。推動學生境內交流不遺餘力的歐盟也強調在地國際化的重要性。其最近所發布的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報告(European Parliament, 2015;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5),不僅全面檢視全球及歐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趨勢與相關策略,重新界定國際化並歸納未來發展方向,報告認為教育國際化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品質的策略,更應該強調在地國際化(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其所提出的十項政策落實建議中,除了強調學生與教師的流動,加強高等教育和產業界的合作,也重申在地國際化的重要性,希望對所有學生提供國際化和跨文化的學習課程,運用國際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來超越地方觀點,激發學生的創意思考,進一步解決全球化發展對於地區所造成的各種問題。

  無論是「在地國際化課程」或是「地方本位教育」,都是藉由地方教育出發來解決全球化所帶來各項問題。誠如全球化研究學者Roland Robertson(1995)所提出的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概念:全球普同性與地方特殊性同時共存的過程。但是,地方發展要在全球同質化潮流中立於不敗之地甚至使地方特色脫穎而出,「建立獨特的地方識別」 (天下雜誌,2012),結合中央地方政府、學校、以及地方產業的共同合作有其必要性。

【全文請下載PDF檔】

相關檔案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