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最新消息/研究新訊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阮孝齊 助理研究員

 

壹、前言

  多元文化是後現代思潮之一,從單一性轉向多樣性,從整體性轉向多元差異的探討,多元文化教育源於美國之族群研究,其後探討追尋之目標層次由族群議題,延伸至性別、階級、宗教、地域、語言、及身心障礙等不同文化的群體,取代了同化政策的單一視角。

  教育部於2014年11月28日發布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其基本理念之一,即為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課程目標之一,期許學生能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追求社會正義;在具備三大面向和九大項目的「核心素養」,其「社會參與」面向之第3項揭示「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此一核心素養的內涵:「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教育部,2017)。

  面對日益複雜的社會結構,需要教育的作為,方能因應學校場域的衝突,發揮教育的功能。目前世界各國皆面臨多元文化教育的挑戰,原因為移民的增加、以及學生在族群問題持續的不平等、甚至是暴力事件的發生等。同時各國也因應相關問題,提出許多策略,試圖發展更為包容的校園及課程,本文整理各國相關作法,提供參考。

貳、世界各國面臨多元文化教育之挑戰

一、移民及文化多元性增加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目前世界各國的移民學生都呈現增加的趨勢。在瑞典,學校系統目前面臨學校隔離和學校管理的問題,需要打破學校種族及社經地位區域差異的隔離(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18)。

  在韓國,多元文化家庭孩童人數的近來迅速的增加,呈現出了社會種族文化的多樣化,據統計資料顯示,全韓國18歲以下多元文化家庭背景的人數,從2006年的25,000人,增長到2015年的200,000人,增加的幅度驚人(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美國的多元文化環境在西岸受到矚目,在加州,全州只有不到5%的公立學校提供多語教學,但移民子弟卻愈形增加,目前加州有140萬英語非母語的學齡學生,80%是只會西班牙語(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6)。最令人憂心的是非裔及拉丁裔學生在高等教育在學率及完成率與其他種族間懸殊的差異。研究顯示,亞裔及白人學生高等教育完成率達到68.9%及66.1%,但是拉丁裔及非裔學生僅分別有48.6%及39.5%(駐芝加哥辦事處教育組,2018a)。

二、歧視事件頻傳

  在學校環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往往受到歧視,因此形成校園的不穩定因子,也違反了教育機會均等的原則。在美國這樣的歧視頻傳,如學生團體表示,哈佛大學在評量亞裔申請學生時,在學術成績與課外活動方面給予高於其他族裔的分數,但是在人格特質,例如親和力、人際吸引力等,給了所有族裔的最低分(駐芝加哥辦事處教育組,2018b)。

  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多元文化辦公室主任Sheree Marlowe在開學的新生簡報便特別解釋所謂「微歧視」是指談話間夾帶不經意的評論、冷落、或挑釁意欲對某些特定對象或邊緣處境的造成傷害的細微行為(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16)。

  在韓國,依據性別平等及家庭部的資料,多元文化背景家庭的小孩只有53.3%接受高等教育,從小在外國生活,長大之後才來韓國的多元文化家庭的孩子,有高達32.9%的人成為NEET族群的一員(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英國民間兒童團體在2010-12年的調查從人口統計反映學校退學處分存在的國籍、民族、性別與家庭背景的差異(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18a)。

三、校園衝突暴力事件增加

  多元文化的衝突,若未加妥善處理,會進一步成為校園暴力或衝突,進而造成社會動盪。為應對這些邪惡行徑及捍衛歐盟的中心價值,歐盟各會員國的教育部長及歐盟主管教育、文化、青年和體育事務執委Tibor Navracsics早於2015年3月已共同聯署倡議《巴黎宣言》,希望推動歐盟合作提倡民主價值觀、基本權利、社會包容、反歧視及積極的公民意識,以確保青少年具有社會化、公民和跨文化的能力(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6)。

  康乃狄克大學臨床心理學家Monnica Williams認為,維吉尼亞大學白人至上主義者之聚集可被視為一種恐怖行動,她表示,倘若維吉尼亞大學行政單位無法了解此類極端份子帶給有色人種學生的威脅,並制定強而有力的反種族歧視政策,則「有色人種將繼續感到被邊緣化、權力被剝奪」(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17)。

【全文請下載PDF檔】

相關檔案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