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最新消息/研究新訊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林信志

 

  國家教育研究院長久以來肩負各縣市政府委託中小學候用校長培訓(儲訓)之重任,未來亦有計畫納入高中階段校長之培訓工作。為協助我國中小學侯用校長立足專業、永續成長,並應付當前複雜多變的教育環境,實有必要針對現有國家教育研究院中小學校長培訓及其課程發展的完整歷程與模式加以研究與精進,因此在2012年開始,研究團隊展開了前導型研究,研究發現多年來國教院培訓模式仍偏重傳統單向式講述的理論課程,因此於2013年起積極外借與開發校長學數位課程,期望替代理論性的課程,讓實體課程增加實作的時間,然而實施後學員校長的反應並不如預期,探究其原因有三:(1)外借來的數位課程內涵與校長實務工作仍有差距。(2)即使是自製的數位課程影片,本身仍屬傳統製作與拍攝方式,並不利於學習者。(3)數位課程並未與八週的實體課程緊密結合。據此,研究團隊於2015年開啟「線上與實體結合的混成課程」的發展與研究,期待未來徹底翻轉現行候用校長儲訓課程的教學型態。

  前述之混成課程可以是簡單模式,例如實體上課之前先上數位課程,但也可以很複雜,例如結合「實體課程、線上數位課程、師傅教導課程、專業社群平臺」等數種不同學習方式融合一起混合學習。近年來,混成學習(Blended Learning)儼然為學術界、教育界及企業界熱門的研討議題之一。對於國家級的培訓單位而言,「如何在有限時間之內提供候用校長更專業更有效的學習」此一任務越來越艱鉅與重要,混成學習不啻為一道良方,因為混成學習不僅能夠支援與結合各種不同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流程,亦能保留與擴展傳統訓練課程的角色,更能讓學習者能依照個人的獨特需求而取得資訊與教學。設計混成課程,其最終目的係期望在教學目標與學習者的學習效益間建立平衡,一方面讓學習者能挑選自己想學的內容,另一方面當學習者想學時,提供他們更大的彈性與方便。

  為探究混成課程實施之成效,研究團隊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從事研究,主要研究對象為2016年179位候用校長,質性方面主要係蒐集焦體團體座談之訪談資料,量化方面則蒐集問卷填答結果、課堂觀察結果(發言次數與品質)及情境評量測驗之成績。重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候用校長相當滿意混成課程,但認為實施上仍有改進空間。

  研究發現,混成課程呈現相當高之滿意度。進一步分析可知線上課程在「相關重點」、「基本程序與相關法規」上較能達成教學目標,而實體課程在「引導省思」與「引領提出個人觀點」上較能達成教學目標,表示兩者在分工上的明確,切實達成互補之成效。但是候用校長焦體團體座談中亦反應課前的說明不夠清楚,及線上影片與實體課程的連結性不足等問題。未來建議製作更清楚的混成課程實施說明,線上影片也應再修正以更切合實體課程的需求。

二、部分混成課程因其基本程序與相關法規相對複雜,需優先強化

  混成課程的問卷資料經重要度與表現度統計分析後,發現落在第四象限(需優先強化)為:「校園建築規劃的基本程序與相關法規」及「校園媒體應對的基本程序與相關法規」,表示候用校長雖然認同此二個項目的重要性,但自評學習表現則相對較低。進一步分析候用校長焦體團體座談中的反應,發現是「校園建築規劃」與「校園媒體應對」這二門課在程序與法規上原本就相對複雜,線上課程結束後就直接進入實體課程的案例討論模式對候用校長的難度是高的。未來建議前述實體課程採行其他教學模式(如籃中演練或角色扮演),讓候用校長在基本程序及法規有足夠的練習,其學習成效會更佳。

三、候用校長上課發言品質與情境評量成績有相關

  研究團隊此次在實體課程中設計「案例討論模式」,主要目的係期盼候用校長們能被引導發言、討論、省思,從中學習更多。根據課堂觀察紀錄,共有近四成的候用校長在實體課程上發言,效果相當顯著。但究竟發言與學習成效的關係為何?研究發現不同發言品質組別在情境評量得分上達顯著差異(p<.05),亦即上課發言品質高者,其在情境評量得分上皆明顯高於發言品質低者。未來建議建造案例式教學教室及小組討論教室,並適當增加課程時數,讓每個候用校長能充分參與討論,以提升其學習成效。

 

資料來源

  1. C. Lin (2017). A Study of E+C Blended Learning Courses for School Candidate Principals: Application of Fuzzy IPA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and Applied Statistics, 10(3), 157-171.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