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研究人員/人員簡歷
個人簡介

 從一任教於哲學(心靈哲學、語言哲學)、醫學人文等人文系所,長期致力高等教育發展與創新,於政治大學任職期間,協助設立政大教學發展中心、政大書院,借調臺北醫學大學期間,創辦人文暨社會科學院,任成功大學副校長期間,主要協助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及高教深耕計畫,任華梵大學校長期間,致力未來大學體制創新工作。
 自助理教授期間,即協助教育部規劃與推動高教創新與人才培育,以主持計畫辦公室形式,補助全國90%大專校院優化通識課程及師資,補助全校型改革計畫及辦理全國性獎項,鼓舞通識社群士氣,帶動通識教育革新。其後,並陸續協助各校、教育部及科技部推動大學體制創新、人文與科學跨科際教育、公民素養、數位人文、大學社會責任、地方創生、教學實踐研究、學術誠信、台灣學、社區大學終身教育等工作。
 承蒙信任,從一受邀參與各校校務發展或學校經營策略會議,也與政府各部門、產業界、社會企業及非政府組織(NGO)多有互動,累積許多教育行政經歷及相關人才培育資源。
 提綱而言,除哲學專業教育外,從一在教育領域的貢獻主要在兩個面向:
一、高等教育創新
 多年來從一協助教育部推動許多重要創新先導計畫,例如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培育計畫、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中程計畫、新學校午餐創新推動計畫、高教深耕計畫、USR計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具有豐富的全國高教政策推動經驗。
 從一全國高教工作約略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完成頂尖大學通識教育評鑑指標及程序制定、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制度改革及課程優化、創新推動全校課程地圖及學生學習履歷、創設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推動行動導向/問題解決導向課程(AL、PBL),讓大學教育的重心由「知識灌輸」轉向「能力養成」,以學習者為中心,帶動從知識本位到學習本位的教育轉向、從套裝知識教授到核心能力培養的教學轉向。
 第二階段,推動社會參與式學習,跨領域教學模式及學術社群的建立,帶動跨領域整合的教育趨勢。
 第三階段,協助「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制定,協助推動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大學在地實踐社會責任計畫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並負責下一階段全國通識教育持續精進的規劃與實施。
 這些高教創新及政策推動經驗,使得從一可以敏銳掌握我國及世界高教發展趨勢,從而掌握及槓桿相關政策方向。

二、跨領域資源鏈結
 從人文社會科學見長的政治大學,到私立臺北醫學大學,再到以工學院為基底的成功大學;從參與創設政大教學發展中心與政大書院,創設北醫大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到擔任頂尖大學成大副校長推動全校人社跨領域研究與教育,再到佛教小型博雅大學華梵大學,進行全校型自主學習方案及全齡大學等未來大學學制創設;從推動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到規劃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再到主持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等教育部全國教育創新方案;從哲學系教授、醫療體系董事、到大學社會責任(如偏鄉教育、well-being社會文化、地方創生)實踐者,從一長年進行跨域整合工作,知道如何連結產官學不同領域資源,產生綜效以解決問題並加強發展。

研究專長
  • 語言哲學
    心靈哲學
    形上學
    戴維森哲學
    先秦哲學
學歷
  • 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
    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士
經歷
  • 華梵大學校長
    教育部顧問
    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會董事
    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教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國立政治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
著作︰
檢索結果:筆資料
###
著作︰
檢索結果:筆資料
###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