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研究中心 | 詹美華 副研究員
轉型正義是一個綜合性議題,含括歷史、政治、法律、人權等不同層面與內涵,主要是為了糾正一個社會過去對於人權大規模、系統性的侵犯,讓人民有知情的權利、追求正義的權利、賠償受害者的權利,及確保不再發生避免重蹈覆轍,因此轉型正義是處理過去、前瞻未來,具有「雙向凝視」的概念。1990年代以來轉型正義的糾正已從應報式(retributive)逐漸往修復式轉向(restorative turn)更多地連結歷史教育,希望透過歷史教育的改革有助於轉型正義的目標。臺灣在108課綱的歷史課程納入轉型正義概念,本文藉由分析轉型正義在高中必修和選修歷史教科書(合計10個版本)中呈現哪些重要概念、提問哪類問題、運用哪些媒介作為學習設計,進而延伸討論轉型正義議題對學生歷史學習的意義,希望能有助於教育工作者釐清並掌握轉型正義的學習內涵、訴求價值與實踐方式;在面對過去、前瞻未來之際,引導學生思考人在歷史的處境、正義的責任,以及珍視民主自由發展的不易;不重蹈系統性人權迫害的歷史覆轍應是轉型正義教育崇高而積極的目標。
必修部分包括「二二八事件」、「威權統治與白色恐怖」及「邁向民主化與追求人權價值」三個主題,各版本在時序觀念上多能建立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關聯性及探討重要事件至今的影響。歷史理解上更多呈現戒嚴政權下的抗爭行動及解嚴後訴求憲政改革的運動,同時關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期間之受難者與受害者的描述。歷史解釋上對威權統治戒嚴38年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首次有版本提出反思(例如,臺灣已經免於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威脅,政府是否有必要維持長期的非常體制,則有商榷的餘地)。史料證據上多半在於透過史料思辨,但較少要求學生蒐集史料和運用史料以形成新問題或不同視野。
……【全文詳見相關連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