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研究主軸/課程教學

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 周惠民 助理研究員兼代中心主任

  世居臺灣東海岸的阿美族人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不但與海互動頻繁,更發展出許多與海洋有關的知識與文化體系,「竹筏」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卻已消失多年的文化技藝。筆者以花蓮水璉部落為研究場域,設計以竹筏為主題之文化回應課程與教學模組,透過水璉國小的課程實驗與轉化,讓學生有系統的學習祖先的智慧與技藝。在田野調查與資料蒐集整理的過程中,簡要梳理了以下兩個問題:

竹筏文化為什麼會消失?

一、技術的改變

  傳統的竹筏以自然環境中的素材製成,製作一艘竹筏,從其種植、管理、蒐集、製造的過程是需要花費可觀的人力與時間。隨著臺灣工業化的發展,傳統竹筏在1950-1980年代間漸漸被動力機械船或動力膠筏所取代,被取代的主要原因包含:替代材料較便宜耐用;替代材料工業化量產,比較容易取得;替代材料的施工製造方式與原有技術相通,不需要額外的訓練。另外,動力筏相對於傳統竹筏使用起來更為快速且便利,種種因素下也導致竹筏的需求日益縮減,越來越少人使用傳統竹筏捕魚。

……【全文詳見相關連結內容】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