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李台元 助理研究員
一、世界各國的語文教育政策
世界各國的語文教育政策,基於其國家的語言政策,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以同化主義為目的而採行「單語政策」(monolingualism);因應多元文化主義而採行「雙語政策/多語政策」(bilingualism/multilingualism)。
「單語政策」之目的在於使社會語言均質化。少數語言群體的語言,因國家採取同化的策略,而未受到鼓勵或維護,甚至禁止非官方的少數民族語言,例如教育政策規定,公立學校一律用官方語言進行教學。例如日本、美國。
「雙語政策/多語政策」的實施則有兩種方式:其一是「地區性的」,力求按行政地區劃分、聯邦體制和多層次結構在政治代議方面提供規劃以排除歧視,保證平等對待。其二是「民族性的」,保護及增進少數民族語言的認同,透過承認與鼓勵族群創設平行機構(學校、媒體、社團),並在公共領域中賦予其同等地位。例如加拿大、紐西蘭。
以下從歐盟、法國、美國、澳洲等四個政體的近期的語文教育的新措施與概況調查,觀察與分析世界語文教育的新趨勢。
二、歐盟:鼓勵學生的多語文學習
歐盟成立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所有成員國之間經濟、政治、社會的一體化,妥善處理語言問題是歐盟一體化順利推展的重要條件。自1950年代歐洲煤鋼共同體創立以來,多語言問題在歐洲整合過程裡即為成員國帶來不小困擾,促使歐體成立「翻譯局」以協助內部各機構來因應語言多樣性。在歐盟東擴政策的影響下,官方語言總數持續增加,歐盟內部必須面對的語言管理問題更為迫切。
歐盟內部的語言,除了正式承認的24種官方語言(全都是國家語言)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區域語言或少數民族語言」。這個專用詞彙出自「歐洲區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簡稱ECRML)」,是由歐洲委員會支持下於1992年通過的歐洲條約,直到2009年,共有23個國家簽署。
根據歐盟官方報告「歐洲2017年中小學語言教學關鍵資料(key data on teaching languages at schools in Europe 2017)」,幾乎所有歐洲國家在小學和中學教育階段均學習英語,並有近半數國家的教育系統將英語指定為必修外語。調查的歐洲國家中,歐盟境內有13個國家或地區將英語列為必修外語。其他包括瑞士、冰島、列支敦士登、馬其頓和挪威等歐洲國家的學生也都需要學習英語。大多數情況下,英語是學生必須學習的第一外語,而英語也正是最多學生學習的外語。以2014年為例,幾乎所有國中學生(97.3%)都學習英語。不過,這個比率到了高中則降為85.2%,主要是因為技職高中生學習外語的比率較低,以及高中學習外語的語言種類選擇增多所致。另外,從2005年起,學習英語的國小學生比率也上升了18.7個百分點,達到了2014年的79.4%。
法語是歐洲中學生第二常見的外語學習選擇;2014年,有33.3%的歐盟學生學習法語。不過在某些國家,如保加利亞與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第二常見的外語語種則是俄語。
如果由學校來選擇外語學習的語種,則法語和德語是最常見的選項。特別是在多語國家例如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法語和/或德語是學生在校必修的語言。
國小學生學習外語的年齡在過去十年間逐漸降低。2014年, 83.8%歐盟境內的小學生學習至少一種外語。 與2005年的統計數字67.3%相比,這一比率大幅提昇16.5個百分點。這項調查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大多數國家都降低學生學習外語的義務教育年紀,目前為6至8歲。
然而,這項趨勢隱藏著國家之間的巨大差異。2014年,有12個國家的小學生必須學習至少一門外語(西班牙、法國、克羅埃西亞、意大利、塞浦路斯、盧森堡、馬耳他、奧地利、波蘭、列支敦士登、馬其頓和挪威)。相比之下,葡萄牙和斯洛文尼亞半數以上的小學生沒有學習任何外語。當中的比率差異大多由於學習外語的義務教育年紀設定所致。
2014年,59.7%的歐盟國中生學習兩種以上的外語。與2005年的46.7%相比,大幅增加。這反映部分國家的政策變化,目的在增加學習第二外語的學生人數,並降低學生開始學習外語的年齡。
三、法國:將增進語言能力定調為重要教育方針
法國憲法第二條規定:「法蘭西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Article 2 de la Constitution de la Cinquième République française: La langue de la République est le français.)。法語是法國各級學校裡的唯一教學語言,至於少數民族語言,例如阿爾薩斯語、布列塔尼語、巴斯克語、科西嘉語,並未獲得憲法保障。近年來,法國政府開始鼓勵學校和政府機構使用一些「區域語言(langue régionale)」,例如:巴斯克語、布列塔尼語、阿爾薩斯語、佛蘭芒語、科西嘉語、朗格多克語(Lengadocian)、普羅旺斯語等,某些地方的學校也開始教授區域語言。
法國新上任的教育部長布朗凱將「增進語言能力」定調為重要教育方針。在課程改革方面,法國教育部近期公布了4項針對中小學的教育政策,主要目標為增進教育平等和賦予教師更高自主權。這些政策將於2017年9月開始執行。除了因地制宜的小學作息規範外,法國政府也計畫賦予初中教師更高的自主權,可對現有的改革課程做出合適的重整。
前任教育部長在2015年頒佈了一系列的中學改革措施,旨在融入多元文化並促進教育平等。然而部分措施,如語文和歷史課綱改革以及取消雙語班等,在教育界皆引發了爭議。現任教育部長表示不會全盤否定此項改革,僅將針對較具爭議的措施進行重整,給予教師更高度的自主權,制定對學生最有助益的教學計畫。
舉例而言,各校可恢復開設雙語班和制定合適的古典語文課程,而「跨領域實用課程(Enseignements pratiques interdisciplinaires,EPI)」也將遭刪除。跨領域實用課程是2015年初中改革的重要措施,將課程分為八大領域,分別為1.永續發展;2.資訊、通訊和公民身分;3.古典語言與文化;4.經濟和職業;5.衛生、健康和安全;6 .藝術文化和創造;7.科學和社會;8.外國或區域語言與文化。學生須從中選擇六個領域(每年兩個領域),以小組形式共同學習。EPI課程時數須達每週3小時。法國教育部表示,移除這項措施後,教師的教學將更具彈性,同時也加重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可使教師對於教學的安排更加積極。
四、美國:強化外語學習是當務之急
1960 年代,美國與前蘇聯之冷戰及太空競賽達高峰,大批學生投入俄語學習。1980 年代,許多人將日本視為美國最大經濟競爭對手,造成日語學習當道。數十年後的現在,學習外語的美國中小學學生則僅有不到1%選修俄語或日語。
受到歐巴馬政府及中美強基金會(The US-China Strong Foundation)的支持,目標於2020年前推動百萬美國人學習華語(中文)之影響,學習華語的潮流方興未艾。現今全美中小學有超過 200個雙語學程,學生可同時學習華語與英語。相較於 2009 年僅有約10個,已呈指數成長。
然而,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理事會對各州修習語言課程學生調查,全美約有 1,060 萬中小學生選修世界語言或美國手語,亦即每 5名學生中僅有1名。調查小組亦發現,美國中小學普遍「缺乏外語教學與學習之知識」,而且至少有兩個州學習英語以外之語言的學生比率在 10%以下。
研究人員指出,針對有迫切需求的語言學習短缺情況尤其嚴重,例如對國家安全有關鍵影響的阿拉伯語,即為最少被教授且為公認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雖然通曉阿拉伯語之美國人少於西班牙語、華語、法語、越南語,美國普查局資料顯示,阿拉伯語為目前美國成長最快速之語言。根據 2013-14 年度聯邦資料,美國公立中小學的英語(做為外語)學習者中,阿拉伯語為第二多數之家庭語言,僅次於西班牙語,意即有將近 11 萬名學生在家使用阿拉伯語。
在外語師資方面,目前全美共有 44 個州加上華盛頓特區均正徵求合格外語教師。為了因應教學人力短缺,美國外語教學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已推動名為 Lead with Languages 的公共意識活動,希望使語言學習成為國家首要任務。
同時,美國人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因應兩黨的要求,成立語言學習委員會,已經認同外語學習將會影響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以及未來國家競爭力。該委員會也提出多階段協助方案,包括:有效連結線上及實體教師培訓體系,建立全美教師證書體系以補足短缺師資,同時承諾要在高教體系培育更多外語師資人才。
【全文請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