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鄭永福 博士後研究員
壹、前言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主辦的全球性學生評量。PISA自2000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其評量對象為15歲學生,評量內容涵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程度。PISA 2000為第一次舉辦,有43個國家(地區)參與,到 PISA 2015則有72個國家(地區)參加。
由於PISA等國際評比結果的公布,透過跨國比較,各國可以了解本國學生的程度,對於學生表現較差或者高低表現落差過大的國家,可以有機會思考自身教育的問題,因此PISA的結果也間接推動很多國家的教育改革,PISA對於促進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助益,本文的前篇文章歸納出PISA對教育改革的正面影響,包括教師、教學法、課程與評量等方面。不過PISA結果的公布也附帶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像是教育學者擔憂OECD引領素養施測,可能導致國際間教育一元化的危機,也有專家學者指出OECD有過度影響各國教育政策的現象。此外,過度強調國際間排名比較,使得部分國家的民眾誤認為國內的教育品質不足,導致學生素質落後,而引起民眾與家長的恐慌。本文就PISA對部分國家產生不良影響列舉說明,提供讀者對於PISA反思的機會,供教育主管機關規劃與實施相關政策之參考。
貳、PISA對教育的影響
一、PISA測驗過度引導教學
PISA測驗逐漸引起全球高度重視,然而過度強調國家表現的排名也造成各國的焦慮,隨著3年一次PISA成績的公布,對於表現不如預期的國家,國內媒體、民眾撻伐之聲四起,各國教育當局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於是如何透過教育改革來提升PISA的表現成為改革的主流。長期以來,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體系被認為是比較進步的,然而很多歐美國家卻在PISA評比中受創,對於這些表現不如預期的國家來說,了解PISA測驗的內容成為改革的重點。
目前OECD正在研發新的學生素養檢測工具,這個計畫稱做PISA for school,這個檢測工具源於PISA,目的在協助個別學校對學生進行評量。檢測工具主要的評量對象為15歲的青少年。OECD指出,與其他的工具相較,可給與教師更為全面的了解,包含學生平日表現,以及學習態度等。教師因此可以找出最好的方法,以提升學習成果。利用OECD所推動的檢測新工具,歐洲學校可就學生於閱讀、數學以及科學等領域的學習效益,訂立評量的基準,與世界一流學校作比較。歐盟執委會認為這項計畫具有相當的挑戰性,其目標在於2020年前,在數學、科學與閱讀等素養,15歲青少年被PISA評估為低成就的比例可低於15%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3)。然而這項計畫也存在著疑慮,過度倚賴評量工具進行教學,可能會導致走向考試領導教學的一元化道路。
(全文請下載PDF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