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研究主軸/教科書研究/研究計畫/韓國義務教育之研究

韓國義務教育之研究

  • 資料類型

    研究計畫

  • 計畫編號

    NAER-99-24-C-1-01-07-1-08

  • GRB編號

    PG9903-0741

  • 計畫名稱

    韓國義務教育之研究

  • 計畫類型

    整合型計畫

  • 計畫主持人

    王順平

  • 經費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 執行方式

    自行研究(本院經費-本院人員)

  • 執行機構

    國家教育研究院

  • 執行單位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年度

    2010

  • 期程(起)

    2010-01-01

  • 期程(迄)

    2011-12-31

  • 執行狀態

    已結案

  • 關鍵詞

    韓國,教育改革,義務教育,教育政策

  • Keywords

    韓國,教育改革,義務教育,教育政策

  • 研究主軸

  •   韓國在普及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全國上下對教育的重視,政府的政策與法律保障,對偏僻地區及身心障礙兒童的特別扶持,以及有效的經費投入都對義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當然也有重大成效,但韓國在此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仍然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本研究期程兩年,原報告約36萬字,為精簡計,乃節錄其中一小部分成此報告。本文從兩方面探究韓國義務教育,一從其發展脈絡,二從其政策成效,最後總結其經驗與成就,其相關政策與成就均值我國人借鑒與省思。?
      本研究主要從歷史研究、文獻分析、政策研究等方向進行研究,蒐集本國及外國相關資料,並據以評析現況及未來走向。?
    1.歷史研究和文獻分析。歷史研究法是研究外國教育史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運用文獻分析法搜集有關韓國普及義務教育的資料。透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鑒別,考察韓國近代普及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積極搜集這一歷史時期韓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哲學宗教等方面的資料,力求全面地把握歷史,從韓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大背景下研究普及義務教育情況。在資料資料分析中,將質性分析與量化分析相結合,使史料能夠完整地反映當時的實際情況。同時,注意從多種類型的文獻中尋找材料,提供相關因素,相互佐證,以保持對歷史事實的真實描述。?
    2.政策研究。研究外國教育的教育措施,政策研究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途徑。普及義務教育是一種政府行為,離不開政策研究。本文注重對韓國近代普及義務教育歷程中各種政策制定的背景、政策的執行、政策的修訂以及政策的影響等進行研究,以掌握韓國近代普及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徵和發展脈絡。?
      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1.探討韓國義務教育之實施與成效。?
    2.探討韓國義務教育之問題與改革。?
    3.探討韓國義務教育之社會文化意涵。?
    4.探討韓國義務教育未來走向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

      原報告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韓國義務教育發展的社會脈絡,介紹韓國義務教育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與教育發展相關的社會背景脈絡。?
    從政治民主而言,台韓同樣自二次戰後進行民主化歷程,亦彷彿同樣進行著由強人威權走向民主政治的坦途,此固然與美國的影響有關,但為政者的理性抉擇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經濟成就而言,台韓亦同樣自戰後淍弊、百廢待舉的落後國家,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員,亦同樣在目前的國際競爭環境中逆勢求勝的奮鬥過程中。就目前的態勢,韓國在歐美FTA雙引擎下,勝卷儼然在握。但台灣的ECFA能否藉由大陸經濟持續騰飛而搭起便機,目前國內朝野看法兩極,但歐債美債雙重打擊下,大陸經濟前景恐將向下修正,台灣仍須拓展其他市場,而韓國的FTA策略值得參採。?
      從社會文化來看,台韓同屬儒家文化圈,兩國民風亦相近,忠孝傳家、教育興國,導致教育事業發達,人民教育水準名列世界前茅。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風潮下,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恐將是兩國在社會平等議題上的共同課題。?
      近代思想家韋伯(MaxWeber,1864-1920)在研究現代化問題時指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不能單純從經濟的或技術的角度思考,文化因素亦應考量在內,亦即是禁欲主義的世俗道德與北歐尤其是英國及荷蘭的新教相結合的產物。韋伯進一步指出,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則缺少一種適合資本主義及經濟增長的經濟倫理。但當代韓國及其他東亞國家的現實證明瞭韋伯觀點的失誤。韓國學者認為,同韋伯的儒教缺乏發展推動力的觀點相反,恰恰是儒家的價值觀念成為今日東亞國家迅猛發展的基礎。甚至信奉基督教的韓國前總統金大中亦指出,漢文化圈國家(地區)經濟發展能取得如此成功,可能同儒教的許多特徵有重大關係。儒家文化在韓國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儒家文化重視教育的傳統在韓國社會中可說是根深柢固。韓國社會普遍存在著不甘人後、不遺餘力教養子女、透過學習和考試競爭以取得社會成就和地位的意識。而個人的教育成就又使其在社會各層面,包括政治、經濟等層面發揮長才,又進一步鞏固了傳統文化的根基。故教育、文化、社會三者間形成的良性循環使得韓國不僅國內的發展逐年大幅改善,亦在國際間逐漸發揮其影響力,這種發展經驗與傳承作法,實值吾人取法與借鑑。?
      第三章普及義務教育制度的背景和政策,介紹韓國近代快速普及義務教育的成因及存在的問題。?
      本章主要探討韓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化過程,第一節探討其背景脈絡,包括現行教育體制、教育歷史脈絡、和義務教育的成效;第二節則探討義務教育普及化的政策與議題,包括初中、小學普及化之重要政策和當前重要議題;第三節則從全球化角度回顧歐美近代義務教育的普及化發展,藉以反思韓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經驗。?
      從世界義務教育的發展脈絡來看,韓國的起步甚晚,但進展神速。起步雖晚,然而傳統的儒家文化及教育設施仍有助新教育發展的持續運作,新舊教育之銜接並無扞格之處;進展雖神速,然而擴量及增質之間仍須時間磨合。所幸韓國的儒家文化底蘊及民間興教之風鼎盛,故學風奔騰,於今仍烈。然而,所謂「成也教育,敗也教育」,整體國力因教育而提升,但學子的求學壓力並不曾或減,文憑病仍然在校園仍續發威,這也值得韓國人加以深思警惕。?
      從各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及特徵來看,韓國義務教育普及化亦具同樣特徵,但其獨特性在於社會文化氛圍的助學風氣,故而政府登高一呼,民間無不傾囊捐資響應(2011年11月歐盟正為希臘國債而傷腦筋之際,相對於希臘民眾捲款棄國債於不顧的無情,韓國全國民眾捐金救國的義舉再度傳為美談)。是故,韓國在二戰及韓戰的百廢待舉廢墟中仍能迅速興辦學校,並在極短期內普及義務教育,此殆亦屬另一漢江奇蹟。?
      綜言之,韓國義務教育的超趕模式不僅為韓國戰後復甦提供了豐沛人力資源,從而為經濟發展儲備必要技術人力,亦為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文化精緻化奠下良好基礎,故韓國不僅與我國並列亞洲四小龍之列,近年來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在全球政治經濟場合中日益扮演重要角色。是以,儘管國人對韓國之認知不同、愛憎不一,但其發展經驗、騰飛策略實值吾人重視與借鑑。?
      第四章,義務教育的當前策略,旨在扣緊時代脈絡,評析韓國義務教育當前的實務進展。?
      本章主要探討韓國義務教育的當前發展策略,第一節探討其多元化與自主化策略,包括強化自主並重績效、開放多元以達適性、和改革課程發揚個性;第二節則探討其普及化與優質化策略,包括擴充受教機會、消弭數位落差、整備教育資源和照顧弱勢族群;第三節探討其教學成效的提升策略,主要從五育和教育督導與行政著眼;第四節則仍從全球化角度觀察歐美現代義務教育的發展策略,藉以反思韓國義務教育的發展經驗。?
    從世界義務教育的發展脈絡來看,各國對義務教育精進發展的重視程度仍有增無減,顯現教育仍是各國強化國際競爭力和提升人力素質的重要環節。故在師資培育、課程改革、實務教學上經由全球化的經驗分享而彼此相互取經且根據本土需求不斷更新策略。然而,通權達變中萬法仍不離其宗,義務教育的教學成效不應滿足於「硬體」的建設,而應關注於「軟體」的改善,蓋硬體之成效易見而軟體之改善難顯。課程修訂的外在成果反映出人們的期待,但其成效則應顯現在學生的內在世界和生活世界之中。?
      第五章,針對上述內容,提出結論與建議。?
    ?

  •   Education in Korea developed in step with the economy and helped leverage Korea into the ranks of the advanced nation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spect, Korea has the lowest illiteracy rate(1.7%) in the world, and it owes this achievement to its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

      At the time of independence in 1945, the illiteracy rate of Korea was a staggering 78%, but a nationwide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sharply increased the country’s literacy rate. In the 60s and 70s, secondary education grew rapidly. The abolishment of middle school entrance tests in 1968 increased secondary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put an end to excessive private tutoring. This helped normalize primary education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iddle schools. ?

      In 1965, 54.3% of primary school graduates advanced to middle schools, but in 1980, this percentage rose to 95.8%, and the percentage of middle school going on to high school rose from 70.1% in 1970 to 95.7% in 1990. As of 2008, the percentages of students advancing to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were 99.9% and 99.7%, respectively.?

      Having explained the accomplishments of Korea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investigate some of the Korean government’s current policies target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to think about what Taiwan can learn from their experiences.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