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研究主軸/教科書研究/研究計畫/翻譯發展建議書之研究

翻譯發展建議書之研究

  • 資料類型

    研究計畫

  • 計畫編號

    NAER-101-15-F-2-08-00-1-08

  • GRB編號

    PG10212-0082

  • 計畫名稱

    翻譯發展建議書之研究

  • 計畫類型

    個別型計畫

  • 計畫主持人

    林慶隆

  • 經費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 執行方式

    自行研究(本院經費-本院人員)

  • 執行機構

    國家教育研究院

  • 執行單位

    編譯發展中心

  • 年度

    2012

  • 期程(起)

    2012-04-01

  • 期程(迄)

    2013-08-31

  • 執行狀態

    已結案

  • 關鍵詞

    口筆譯,翻譯發展,翻譯發展策略

  • Keywords

    口筆譯,翻譯發展,翻譯發展策略

  • 研究主軸

  • 壹、緒言
      從聯合國與我國憲法對於人類基本權利的重視、以及我國教育報告書對「人才培育」、「多元尊重與弱勢關懷」與「國際交流」等議題的關注,可知翻譯與人權、教育及國家發展有密切關連。伴隨當前翻譯服務需求日增,翻譯研究已成為學術界重視的領域,各相關議題之研究,在質與量上都累積相當成果;然而在產業界、學界與政府部門一片欣欣向榮發展下,卻也存在一些常討論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
    一、我國翻譯發展所衍生的挑戰為何?例如:譯者的地位與專業貢獻是否被重視以及如何界定與認可?伴隨新住民增加所衍生的翻譯需求為何?引進哪些新知才是需要的?國內學術成就的外譯?資通訊科技的應用?翻譯專業教育與研究如何回應以上種種問題等?
    二、我國應提出何種策略回應以上當前各項挑戰、並解決現存問題?本建議書從以上問題出發,首先觀察國外幾個政體或國家推動翻譯之作為,綜合彙整出我國推動翻譯發展的理念範疇,同時檢視國內推動翻譯的現況,綜合梳理出幾項翻譯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最後據以建議政府與相關單位未來五年推動翻譯發展的具體行動策略。

    貳、主要政體之翻譯政策與制度
      綜觀歐盟、英國、中國、日本以及韓國等制度可知,各個政治體在推動翻譯發展時,因其不同的社會歷史脈絡與政治制度,有其各自的關懷與特色,例如歐盟透過多語種主義的思維,以建構維持友善的生活環境;英國也強調以多語文提供與人權議題相關的政府資訊,以維持一個對移民者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可知英國與歐盟政府所推動的翻譯工作是以建構多元、開放而公平的社會環境為思考點。中國大陸則由政府全面介入提供各項考試及翻譯服務規範,強調翻譯服務提供者資格的面向;日本與南韓政府則著重與國際社會分享其文化,並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外文圖書譯為本國文字的工作,凸顯出其關心引進新知與世界分享國內知識文化的面向。這些各自的優點,對於我國思考推動全面性的翻譯發展政策,有相當助益。

    參、推動翻譯發展的願景與目標
      綜合以上其他政體推動翻譯之不同關注以及翻譯所涉的意涵,建議政府於思考我國推動翻譯發展的願景時,可以從:(一)強化溝通理解、(二)促進國內知識發展、以及(三)豐富人類知識內涵等三個層面來思考。據此,推動翻譯發展的目標相對應為:(一)強化提供外籍人士與新住民所需之翻譯服務;(二)即時引進臺灣需要的新知;(三)分享我國教育學術及社會發展重要成果;(四)健全翻譯服務品質制度;(五)擴大翻譯專業教育;(六)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肆、政府推動翻譯發展現況
      承續以上願景與目標,以下繼續就各個不同層面探討我國政府在推動翻譯各項現況:
    一、組織、制度與資源
      教育部於1932年成立國立編譯館,歷年來完成了學術圖書翻譯1000餘冊、學術名詞翻譯120多萬則,完成國家翻譯人才評鑑制度、國家翻譯政策內涵之研究-現況分析、國家中英文一般文件筆譯能力考試評分與命題機制、國家中英文逐步口譯能力考試評分與命題機制等多項研究,提供為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的基礎。經整合成國家教育研究院後,由編譯發展中心承續原國立編譯館的編譯業務。除了原國立編譯館以及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外,其他提供翻譯相關服務之政府部門尚包括原行政院研考會……等與地方縣市教育局,使用的經費則劃歸於其各自業務經費下,依據最近翻譯產業調查研究推估指出,民國100 年公部門翻譯需求業務總金額約為1 億多,雖然金額龐大,各種翻譯人力與經費資源等則散見於各單位。
    二、政府所提供之翻譯服務
      為了回應日增的外來訪客需求以及多元族群及文化變遷,政府各部門也致力營造一個無語言障礙的生活環境。包括在許多公共場所與道路進行中英文並列標示、建置各類翻譯服務網站,也提供各項實質的協助。如,新北市教育局新住民文教輔導科也進行幾種新住民語種的成人基本教材……等工作。
    三、引進我國所需新知
      政府目前一些引進新知相關的作為,大致可包括三大類:(一)外文圖書中譯:主要由原國立編譯館、國科會與國防部所分別推動,各自成果斐然。(二)學術名詞中譯:原國立編譯館已完成120 萬則專有學術名詞的翻譯,目前國家教育研究院持續以每年5 萬則之速度翻譯增修學術專有名詞,並同時將其數位化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資訊網網站供各界查詢參考。(三)獎助與補助:過去行政院新聞局與國編館皆曾提供各類獎項鼓勵與獎助翻譯發展工作,惟目前許多獎項目前皆已取消。
    四、分享我國教育文化學術成果
      原國立編譯館與文建會相繼出版了許多我國經典文學中英文對照譯本,組織改造後,由文化部臺灣文學館承接過去中書外譯工作,訂定「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翻譯出版補助作業要點」繼續補助推動臺灣文學作品外譯。
    五、翻譯品質評鑑機制
      目前主要有「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考試內容分為筆譯與口譯兩大類別,至於其他專業領域或其他語言,目前則尚未發展出來。以人數而言,雖然初步看來並不多,然而以翻譯作為一項高度專業,對於我國推動翻譯能力分級與專業化發展,仍有相當鼓勵意涵。
    六、翻譯人才培育與研究發展
      目前國內有六所翻譯系所,在學學生總數約在1,000人左右,並呈現略有微幅成長的趨勢。政府補助之翻譯相關研究大致可歸類為國科會補助學界所進行的研究,以及原國立編譯館與行政院新聞局等委辦之研究,加上國家教育研究院成立後所進行的研究計畫,前者涵蓋範圍甚廣、後兩者主要則以建立翻譯制度等應用性研究為主。
    七、翻譯相關基礎建設
      資料庫為翻譯重要基礎建設之一,目前國內翻譯專業相關資料庫主要是以中英對照之資料為主,這些資料庫凸顯出各資料庫建置已達初步規模。綜觀以上政府所進行的翻譯相關業務,可知許多單位都有翻譯業務,然而目前推動翻譯時並無一個涵蓋各面向的策略,難以針對目前各項現行業務進行整體思考,也無法經由研議相關配套措施的方式來克服全球化所帶來的各項挑戰。

    伍、國內翻譯發展問題分析
    一、翻譯服務所需人才仍顯不足
      據分析一些資料顯示,國內目前在新住民母語的翻譯人才、英日語外之外語翻譯人才、以及專業領域翻譯人才皆有不足的現象。
    二、引進我國所需新知規模速度仍顯不足
      目前我國外書中譯的工作,除了民間出版社主動投入之利潤較高圖書之通俗性譯作外,許多具高度專業、以及英日語外之學術作品中譯速度皆顯不足。
    三、我國學術文化成果外譯規模速度仍顯不足
      原國編館與文建會過去雖陸續分別推動中書外譯,然而譯出之外語種類主要仍以英、日語為主,且相較於外國經典著作中譯的數量及速度、或是自我國經典著作外譯數量佔經典著作數量之比率等觀察之,都仍有努力空間,
    四、翻譯服務品質評鑑制度涵蓋範圍仍顯不夠全面
      我國在翻譯能力評鑑制度,僅有教育部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該考試雖已為翻譯人才能力的評鑑機制奠立基礎,惟涉及人權之如醫療、法律文件等專業領域之口筆譯能力評鑑機制仍尚未建立,為提升醫療、法律專業翻譯品質,建立此類翻譯能力檢定制度應有其必要性。此外,目前國內翻譯社眾多,然而目前國內並無一套評估翻譯社品質的參考指標系統讓翻譯服務使用者參考。最後,學術與文化譯作品質把關重要機制之一為譯評,著重於學術與文化譯作品質的評論,然而國內譯評並不盛行,因此難以發揮功能。
    五、翻譯教育課程結構可再衡酌調整
      當前翻譯教育課程結構似乎仍受過去英美文學及外語教學之影響,為進一步強化翻譯專業教育,如何在既有的課程結構與教學設計中,凸顯當前翻譯服務業所涉及的翻譯倫理議題、跨科際、專案管理特性、與其他多語種需求,讓翻譯系所畢業生能力得以符合翻譯服務市場之多元需求,奠立譯者專業形象,實有其迫切重要性。此外,翻譯專業實務導向的師資升等與翻譯學位授予之問題,也是亟需當前翻譯教育主政者所應研議改變的。
    六、學者的學術譯作貢獻仍未受充分重視
      學術譯作本身即具備語文運用原創性,因此優秀的學術翻譯作品應有其學術與原創性,其未被認可為具體學術貢獻,也是當前我國學術發展隱憂之一。
    七、翻譯基礎研究不足
      除了各大專校院翻譯系所從事之研究外,目前我國政府部門針對翻譯議題所進行之研究,主要為過去行政院新聞局、原國立編譯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等單位所各自點狀式發展研究主題,似乎尚未能形成翻譯領域的基礎與系統性知識,除了因學術研究議題多側重教學、文學與文化,而政府相關單位之研究則少有持續長期性基礎研究。
    八、翻譯服務應用資通訊科技整合仍然欠缺
      雖然我國諸多政府部門皆已分別建置各類雙語網站以及多語電話服務,如何利用資訊科技整合現有服務,成立新住民全國性單一翻譯服務窗口亦是我國當前推展翻譯的挑戰之一。

    陸、翻譯發展五年策略
      為了達成推動翻譯的願景與目標,解決上述各項問題,本建議書僅先提出未來五年推動翻譯發展行動策略建議,作為推行之參考,也期望可以為更高視野的翻譯政策奠立基礎。
    一、培育各語種及各類專業翻譯人才
      解決此問題的具體策略,可自教育領域來加強培育英日語以外之各類常用語種翻譯人才(例如新住民經常使用之東南亞外語語種)及專業領域之翻譯人才。
    二、提供外籍人士與新住民醫療及法律翻譯服務
      針對短期造訪我國的外籍人士,除了可編印各項如:政府服務、銀行、飲食、交通與通訊、租屋、與醫療等英文服務資訊外,亦可推廣目前各相關單位所建置雙語網站,方便其利用查詢,並可在醫療院所、法庭與警察局及派出所提供翻譯服務。另外就新住民之翻譯服務,建議結合上述教育培訓課程所訓練之人才,在公立醫學中心、警察分局、法院等提供醫療與法律翻譯服務,並以現場輪值或全國單一窗口電話服務中心方式設立口譯服務,這樣非僅可以善用新住民之語言專長、提升其社會參與程度,同時可強化我國翻譯服務之品質並擴大翻譯服務之範圍。
    三、獎補助重要外文學術著作中譯
      首先,政府單位可再次設立國家級各類翻譯獎,以鼓勵各領域譯者積極投入翻譯,同時也可設立優良譯作出版獎,激勵出版社出版優秀翻譯作品。此外,由國教院補助翻譯出版重要學術著作,輔以人才培訓機制,辦理各專業領域博士後翻譯專業訓練。
    四、獎補助重要臺灣教育學術文化作品外譯
      建議可由國教院成立專家小組,選擇我國值得分享的重要主題與領域,篩選代表性之學術與文化著作長英摘或摘譯重要篇章,並彙整成集。此外,建議由教育部與文化部合作設置獎勵計畫,鼓勵國內外專業出版與學術團體合作,借助國外團體的力量評估選擇其所需之文學或專業作品,合作翻譯所需要的臺灣文學與中文學術著作,進行其所需之中文作品外譯。
    五、建構翻譯服務者與譯作品質評鑑機制
      翻譯品質評鑑包括翻譯業者、譯者、譯作及爭議處理機制等方面。翻譯業者是翻譯品質良窳的第一層,因此在設立標準方面,可參酌其他國家作法、研擬制定具體明確的設立標準。此外,建議「中英文翻譯能力檢定考試」增加專業文件筆譯及同步口譯兩個項目,專業文件筆譯項目增加設立「醫療」與「法律」兩個科別,同時建議各政府單位於辦理翻譯業務採購時,應由取得該考試證書的人員簽證。關於推動譯評以提升譯作品質方面,可建構譯評平台,一方面初步了解那些作品對於譯評有特別需求,提供發表、回饋的園地,逐漸促進專業譯評的發展。最後,就筆譯文件品質認定之爭議,可由國教院、翻譯相關專業團體及專業學者研議建構明確的評鑑參考指標,並組成委員會評議。
    六、建構學術著作譯者貢獻評估制度
      建構學術著作譯者貢獻評估制度的具體做法有二:一為制度面,建議教育部與各大學校院將通過審查之學術譯作納入學術研究貢獻的項目之一,以肯定學術著作翻譯的學術貢獻;另一為譯作審查制度,可參考期刊論文或著作審查方式,由教育部學術審查委員會邀集各大學共同商討,建立學術譯作審查機制。
    七、持續進行翻譯制度及政策研究
      建議可由分工的角度,由國教院與設有翻譯系所的大專校院合作,就五年內翻譯關鍵議題:例如各國翻譯政策制度,國內翻譯產業狀況、或各部門之翻譯需求等相關議題進行分工研究,以持續系統化累積研究成果,同時將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的運用
    八、擴充或建置各類翻譯服務資料庫
      未來五年除了持續擴充現有學術名詞、雙語詞彙資料庫,建議將「學術著作翻譯資訊網」持續發展為翻譯專業發展資料庫,涵蓋翻譯產業發展狀況的基礎資料。另外,建議整合現有語料庫並擴充建置中英雙語語料庫,提供各界使用。
    九、應用資通訊科技整合強化翻譯服務
      可透過網路即時線上服務中心或24小時視訊電話服務中心的方式,由專業口譯人員常駐服務中心,運用各類科技提供遠端翻譯服務,強化針對外籍人士及新住民全天候之通譯、口譯及筆譯服務。此外,也可強化現行各項資料庫功能,讓行動裝置亦可透過資通訊科技上網查詢中英互譯語料庫之翻譯服務,讓翻譯服務更方便、迅速及完整。

    柒、我國推動翻譯發展之展望
      本建議書從了解其他國家政府的翻譯制度與作為出發,以宏觀與長遠的角度歸納出我國長期推動翻譯發展的三項基本願景,並以前瞻性為原則將其具體化為中期推動翻譯發展的六項目標;對照檢視當前推動翻譯發展現況與所面臨的挑戰後,提出未來五年推動翻譯發展的九項具體行動策略,作為各政府部門推動翻譯發展的參考,期許在各界共同思考並持續不斷努力下,我國可以成為一個更無語文障礙、多元而包容的文明社會。
    ?

  •   Along with globalization, translation has manifested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particular, emphasis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on multiculturalism and protection of native languag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reconfirms the invisible but crucial contribution of translation. Mindful of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ach the following three goals: first, to offer a general portrait of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governmental engagements with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aiwan; Third, to propose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aiwan.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First of all, we reviewed documents released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research reports, as well as relevant research to lay out an overview of Taiwan’s current condition and challeng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dustry. We further conducted seven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opinions of stakeholders in T/I. The interviewed stakeholders include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for foreign visitors and immigrants,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as well as practitioner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T/I industry.

      After reviewing the government efforts of the UK, the European Union, China, Japan, and Korea, we found out that each of them had their special emphasis while engaging with T/I projects. Whereas the UK and the EU focus on using T/I to ensure the protection of multi-ethnic groups’ multi-cultures and their native languages as human rights, China is dedicated to developing national standard for controlling T/I qualities. As for Japan and Korea, the both governments are devoted to utilizing translating to shar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the whole world.

      These governments’ respective engagements also project three major ideals of T/I that underlie Taiwan’s efforts for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I. First, T/I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at leads to the second ideal: T/I assist with generating knowledge within domestic Taiwan. Third, T/I help to enrich common knowledge of humanity consist of diverse cultures. The ideals further indicate six goals for Taiwan to develop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irst, Taiwan should enhance the provision of T/I service for international visitors and new immigrants. Second, Taiwan should make use of translation to instantly introduce new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needed in Taiwan’s society. Third, Taiwan should use T/I to share her cultural heritages and critical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that could possibly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public good. Fourth,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should complete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Fifth, the government should assist the universities with expanding professional T/I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nd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I industry.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there are eight challenges confronting Taiwan’s T/I development. First, there is a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Second, the speed and scale of translating Taiwan’s cultural fruits to other languages could further be improved. Fourth,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T/I is not complete. Fifth,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urr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need to be adjusted. Sixth, contribution of scholars’ translation works to academic development is not well recognized. Seventh, basic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in Taiwan could be enhanced. Last but not least is that more integration betwee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lation and the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s needed.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addressed, nine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the government to take for the upcoming five years.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and support colleges to train translator for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professions. Seco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translation service, particularly in hospitals and courts. Moreover, the government could subsidize and award not only translation work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to Mandarin, but also translating works in Mandarin to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Fifth, the government should assist to developing a 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ranslation professionals and quality of their works. Sixth, 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develop an appropriate mechanism for assessing and recognizing scholars’ translation efforts of scholarly works. Seventh,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ordinate with relevant organizations to enhance basic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Eighth,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ruct and expand various corpora or translation data bases for translation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o enhance translation service.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