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首頁/研究主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計畫/我國社會發展政策前瞻規劃

我國社會發展政策前瞻規劃

  • 資料類型

    研究計畫

  • 計畫編號

  • GRB編號

  • 計畫名稱

    我國社會發展政策前瞻規劃

  • 計畫主持人

    彭錦鵬

  • 經費來源

    國家發展委員會

  • 執行方式

  • 執行機構

  • 執行單位

  • 年度

    2016

  • 期程(起)

    2016-01-01

  • 期程(迄)

    2016-09-30

  • 執行狀態

    已結案

  • 關鍵詞

    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成功老化,偏鄉教育,弱勢學生,弱勢者教育,教育經費

  • Keywords

    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成功老化,偏鄉教育,弱勢學生,弱勢者教育,教育經費

  • 研究主軸

  •   我國因應高齡化社會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 一、研究緣起 人口老化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變遷經驗,我國與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皆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但老化不等於不健康或疾病。在我國的高齡人口中,有超過八成並非失能,而是屬於健康、亞健康者,因此,需要特別關注為滿足這群高齡人口的多元需求。本子計畫的主要目標,即是希冀透過個案的檢視,對我國健康與亞健康之高齡者在地老化的現況與作法有進一步的認識,從中掌握高齡照護及產業發展的可能趨勢,研提相關建議,以供政府在地老化與產業發展政策之參考。茲將計畫目標分述如下: (一)以健康及亞健康老年人口為主體,分析國內外在地老化、高齡照護及產業發展趨勢及挑戰。 (二)歸納我國高齡人口結構(以健康及亞健康高齡人口為主軸),並檢視其與世界趨勢發展之異同之處。 (三)深入分析並檢討政府投入之高齡照護資源妥適性,以及高齡照護產業發展情形。 (四)配合新近社會發展趨勢及國外經驗,提出最適策略模式及短、中長期發展方向,並提供具體建議。 二、研究方法及流程 (一)資料分析法 本研究方法主要透過國內外文獻報告蒐集與研讀,依研究目的與需求,針對目前國內外在地老化與高齡產業發展等政策趨勢進行蒐集與彙整。 (二)焦點座談法 本子計畫邀請行政機關、政策利害團體代表(含個案代表)及相關領域學者專家,舉辦焦點座談會,廣徵意見整合分析並納入研究報告。 (三)個案研究法 依本研究目的之要求,針對我國在地老化與高齡產業發展擇定個案,探究其相關策略,並以此為基礎研提政策規劃之建議。 三、重要發現 (一)缺乏整體資源配置觀點 (二)社區人力與空間嚴重不足 (三)受限行政稽考和防弊考量,對高齡產業的發展及創新形成阻礙 (四)社區缺少服務提供與資訊整合的連結窗口 (五)城鄉差異下在地老化的挑戰不同 (六)老人外出不便,不喜參與活動比例男高於女 四、主要建議 一、政策建議 1.觀念上的調整 (1)整體資源的適當配置 ◎參考案例:芬蘭 ◎推動期程:中長期 (2)培養年老新觀念與新形象 ◎參考案例:德國 ◎推動期程:中長期 (3)加強老化教育與宣導 ◎參考案例:德國 ◎推動期程:短、中長期 2.人力的補充與空間的提供 (1)鼓勵老人再就業或從事志工,完善人才培育制度 ◎參考案例:日本 ◎推動期程:短期 (2)完善高齡友善居住與活動空間 ◎參考案例:日本、芬蘭 ◎推動期程:短、中長期 3.鬆綁制度,積極推動產業發展 (1)減化行政稽考,激發高齡產業成長 ◎推動期程:中長期 (2)從老人需求出發,延伸各行各業服務,共推銀髮產業 ◎推動期程:中長期 (3)多元途徑開創在地老化產業 ◎推動期程:中長期 4.建立在地老化單一窗口的行動熱點 ◎參考案例:日本 ◎推動期程:中長期 5.因地(人)制宜,提供多元與客製化服務 ◎參考案例:芬蘭 ◎推動期程:短、中長期 (二)後續研究建議 1.在整體資源適當配置上,將全民健康保險往健康促進方向、甚至長期照顧方向延伸的可行性,及其相關預算與資源分配的可能。 2.在整體資源適當配置上,可進一步探究健康促進資源在年輕族群的投入,包括:縮短工時鼓勵健身、培養運動習慣等,對於後續延緩老化與照護支出的相關性。 3.在地老化高齡照護相關專業人才證照化的可行性評估,並進一步探討透過人才證照化對於推動相關產業連結與發展的作法。 4.探討結合創新創業,鼓勵年輕人鮭魚返鄉參與在地老化高齡照護服務經營之可行模式。 5.如何透過社會住宅與推動都市更新,完善高齡友善居住與活動空間,促進「宅經濟」。 6.對於在地老化高齡照護服務產業之發展,相關稽考制度之鬆綁與檢討。 7.老人肌力訓練客製化之健促規劃與試辦可能。 8.里長或各地衛生所轉型成在地老化高齡照護服務單一窗口的可行性研究。 9.透過科技導入銀髮產業,減緩高齡社會龐大照護需求的各種可能方式,以及結合「大、智、移、雲」等新興科技與機器人照護等的先驅研究。 10.安樂死議題之研究,包括:各國執行安樂死的政策與現況,以及我國民眾態度之調查。 偏鄉教育政策之檢視與未來發展 一、研究緣起 我國學生在歷次國際學生學習成就調查的平均表現均相當傑出,但學習成就的城鄉落差也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國內基本學力測驗亦顯示類似的趨勢。這些促進學習機會均等的政策似無法有效縮減城鄉學生的教育成就差距,國內、外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皆顯示我國城鄉學生學習落差持續擴大,且低成就學生大都來自低社經背景家庭,表示弱勢學生難以透過教育改變其社會階層。本計畫透過對社會發展趨勢的檢視分析,探究未來偏鄉教育社會發展政策之因應策略,並研提相關政策建議。  茲將計畫目標分述如下: (一)檢視與分析國內外當前與未來發展趨勢,評估對偏鄉教育政策領域的可能影響。 (二)針對偏鄉教育政策領域,探究其關鍵議題的因應策略,研提政策規劃建議。 (三)配合新近社會發展趨勢,研提後續應深入探究之政策議題。 二、研究方法及流程 (一)資料分析法 本研究方法主要透過國內外文獻報告蒐集與研讀,依研究目的與需求,針對目前國內外偏鄉教育發展的政策趨勢進行蒐集與彙整。 (二)焦點座談法 本子計畫邀請行政機關、政策利害團體代表(含個案代表)及相關領域學者專家,舉辦焦點座談會,廣徵意見整合分析並納入研究報告。 (三)個案研究法 依本研究目的之要求,擇定新竹縣尖石鄉之偏鄉學校個案,探究其相關策略,並以此為基礎研提政策規劃之建議。 三、研究發現 綜觀國際上的偏鄉資源配置之策略,主要包括(一)偏鄉學校目前的經費仍不足以改善學生學習成就,因此需要更大量的經費投資。(二)結合家庭與社會福利資源,使學生克服家庭社經背景的限制,有效提升學生數學成就。(三)教師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投資教師人力資源。(四)偏鄉學生需要高品質的學前教育,避免一出生即落後於其中、上社經背景同儕。 國內偏鄉教育的問題包括(一)「少子女化」及「都市化」現象,加速偏鄉學生人數流失。(二)家庭教育功能相對缺乏,學校成為偏鄉學生學習與生活之重心。(三)相關教育、文化、社會服務資源不足,基本需求條件匱乏。(四)政府投注大量資源,惟偏鄉學生學業成就仍存在城鄉差異。本計畫並以新竹縣尖石鄉學校為個案,透過實地參訪與現地專家座談,掌握偏鄉教育實況。其中,包括在偏鄉學生人數流失、家庭教育功能缺乏兩個方面,與會專家指出主要是偏鄉產業發展不足的原因所致。至於「相關教育、文化、社會服務資源不足」、以及「政府投注大量資源,惟偏鄉學生學業成就仍存在城鄉差異」,此二問題主要涉及偏鄉資源是否有效發揮「綜效」,尋求不同面向的支持資源,提升偏鄉學生之學習成就。 整體而言,政府近年來的補助難稱不足,包括法規層面、跨機關協助、教育部提供的人力媒合平台。然而,政府偏鄉資源投入著重在短期成效,讓很多資源非長期而且持續提供,因此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目前偏鄉教育所面臨的問題,硬體資源相對不虞匱乏,只是未能妥善利用。相對較缺乏且更需重視者,應是軟體師資的部分。由於偏鄉學童的家庭大多數都是隔代教養或是單親扶養,經濟狀況也不佳,因此偏鄉學童非常依賴偏鄉教師,甚至造成教師親職化的現象。尤其,偏鄉地區兒童的家庭教育與衛生教育問題更形嚴峻,更值得政府部門關注。 四、政策建議與未來規劃方向 綜整國際政策趨勢、國內政策現況與個案、以及專家學者焦點座談會議的結果,本計畫團隊經內部討論後,研提政策建議: (一)訂定「偏鄉教育專法」,確保「高品質之學前教育」與「偏鄉地區學前教育義務化」。 (二)連結其他公共部門政策,提供整合式的「單一窗口服務」。 (三)以產業發展增加在地就業,改善家庭教育與功能,根本解決偏鄉教育問題。 (四)教育優先區採整體規劃,成立偏鄉學校教育聯盟,並提供多年性經費。 (五)建立文書表格資料系統,提供行政支援體系,整體性地協助學校進行有效教學。 (六)提供有配套的績效獎金,以吸引及留任優秀校長與教師。 本研究除前述具體政策建議外,並研提我國偏鄉教育政策未來值得長期規劃之政策方向: (一)加強偏鄉地區的健康教育與性別教育,維護偏鄉學童身心健康。 (二)推動「偏鄉教育法」同時,關注未來法律競合與配套措施。 (三)評估整合型偏鄉教育政策成效,以針對政策問題,調配經費預算。
  •   Aging of population is a common change experience in mos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aiwan, Europe, the U.S., and Japan are all facing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But the aging doesn’t mean unhealthy or ill. More than 80%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healthy and sub-healthy in Taiwan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atisfy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se elderly people. This study ha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us of aging in Taiwan by the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panel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re discovered: (1) There is a lack of a holistic viewpoint to allocate resources. (2) The human resource and available space are severely constrained. (3)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senior industry are constraint since the government accounting syste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re mainly designed for anti-corruption. (4) The community is a lack of a single window to provide the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elderly. (5) The challenges to elderly population lived in cities are different from in villages. (6) The outdoor activities are inconvenient to elderly and female elderly especially refuse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1) To allocate the overall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2) To reverse the image of the elderly and establish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elderly. (3) To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elderly education. (4) To encourage the elderly to return to work or become volunteers, and improve the elderly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5) To improve the age-friendly hous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6) To streamline and relax govern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nior industries. (7) To reduce unnecessary administrative audits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senior industries. (8) To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 elderly and integrate all relative industries into elderly service. (9) To take a variety of ways to nourish local elderly industry. (10) To establish a single-window to integrate elderly service. (11) To provide a wide range of customized services for elderly.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 invests a lot of resources to ru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are not improved obviously. The current challenges to rural education are not tangible facilities which are sufficient but underutilized. Relatively, qualified teachers and efficient administrative staff are most insufficient to schools of rural areas. Additionally, most students in rural schools are raised by grandparents and single-parent family with a feature of disadvantaged and low-income. Consequently, the rural students rely on their teachers so much that the parents’ responsibilities are substituted by rural teachers. Family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are greatly important to rural students which should be taken more seriously and invested by the public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of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y (Jianshih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and focus group discus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policy suggestions as follows: (1) Enacting the “Rural Education Law” to ensure preschool education is highly qualified and compulsory in rural areas. (2) Linking to other public sector policies and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single-window. (3)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to attract local employees and to help to improve their family functions. (4) Planning education priority areas and establishing rural school associations which are supported by multi-year public expense. (5) Creating a rural education data system to reduce the administrative burden for rural school administrative staff. (6) Designing a performance bonus mechanism to attract and retain the outstanding principals and teachers.
top
回首頁 網站導覽 FAQ 意見信箱 EN
facebook youtube